海南自由港能够取代香港么?
徐瑾:海南自由港,为何出台?从自贸区到自贸港,能否解决中国当下诸多问题?逆全球化之下,香港的地位是否有改变?
文 | FT中文网首席财经评论员 徐瑾
2020年六一儿童节这天,久已期待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方案出炉。
如何看待这一消息?海南自由港,能否解决中国当下的诸多困境?
出台背景
从目前政策全文来看,《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》被总结为60个政策亮点,除了部分产品零关税,在税收优惠、人才吸引、通关便利、“极简审批”、跨境服务、金融业开放等方面都做出明确规定。
具体条文落地,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。如果站在全国一盘棋的局面,为什么要设立海南自贸港?理由很多,但是更关键的理由,显然是以此推动进一步开放。
在2020两会期间,值得注意的是,外资和外贸,一起被定为基本盘。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也明确提及,
“积极利用外资。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,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。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,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,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、综合保税区,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。”
很明显,这是“以我为主”的思路,来对抗反全球化逆流。问题在于,自贸区能否带来本质改变?
从自贸区到自贸港
从自贸区到自贸港,虽然都是自由贸易,一字之差,背后却代表了海南所承载的希望,分量不轻,这被认为是下一个新加坡或者下一个香港。
先说,自贸区的意义,本来在于延续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特区含义,发挥先行先试,探索可复制的经验。
从2013年上海自贸区开始,中国进入自贸区遍地开花的时代。中国自贸区有多少?截止2019年,有18个。目前的趋势,沿海地区,基本都有自贸区,而且向中西部扩展。
可以说,自贸区已经不是稀缺品,自贸港才是。海南自贸港的出现,可以看做对自贸区的迭代。其出现的时机,也耐人寻味。
中国目前最大的自贸港,显然就是香港。2020年5月30日凌晨,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香港政策变化,“将采取行动,取消香港作为中国一个单独的海关和旅游地区所享有的优惠待遇”。
这意味着,香港的独立关税地位面临威胁,而美元与港币的自由兑换也可能遭遇困境。如此一来,香港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角色危机。如此情况下,骤然崛起的海南自贸港,是否能承担起香港的角色?很难。
香港的意义
回顾改革开放历史,香港的经济与流行文化,曾经影响了内地一两代人。
在80年代TVB电视剧中,内地人初到香港,往往什么都新鲜,大陆人也往往被叫做“阿灿”,暗含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意思。90年代后,内地经济起飞,香港则经历了金融风暴以及各类动荡,不少人北上内地谋生,一些香港人也开始自嘲为“港灿”。
从“阿灿”到“港灿”,这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。在内地不断赶超之下,香港的定位也开始重新动摇。单单从数值看,香港正在相对落伍。以GDP为例,2019年深圳市GDP接近2.7万亿元,而香港GDP约为2.5万亿元人民币。
但是,这是否意味着香港的地位,不再重要呢?众所周知,香港曾经几乎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唯一桥头堡。香港的意义,不仅仅是吸引了多少外资,带来多少技术,更重要的,香港是中国与世界的链接。
曾经,香港只是中国边陲之地,贸易、金融、资本、人力、制度、历史、时代,诸多造化,成就了昔日的香港东方之珠的辉煌,可以说这是幸运,也是偶然幸,很难复制。
香港的特殊性,正如外交学院施展教授所言,香港的意义在于香港重要的二元性,
“一方面,它是中国这个大陆法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;另一方面,它又和整个海洋世界分享着同样的普通法秩序。这样一种二元属性使得HK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枢纽,其作用在中国内部独一无二,无可替代”。
换言之,香港的价值恰在于,它是一个“他者”——拥有不同于内地的特征,正是由于这一“他者”的角色,它才能完成所有内地城市无法完成的功能,即将内地与西方连接在一起。
回到现实,无论海南港,还是天南地北继续落地的自贸区,对于当地经济,可能有不少想象空间,能带来一波波投资概念甚至炒作机会,但是如果放在整体格局上,他们定位初衷就与香港不同,将会更为强调中国特色。因此,与香港有序合作而不是无序竞争,将是皆大欢喜的局面。
有容乃大
一切,还是应该回到定位问题。
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表达,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,一方面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,但另一方面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。从经济学而言,人均GDP才是最为重要的增长指标,对于中国来说,道路还是很漫长。
底层的贫穷,也许超出多数精英的认知,中国并不是只有一线城市的光鲜亮丽。疫情,是一次刺破泡沫的机会,不仅终结了镀金时代的想象,也揭示了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,未来意味着一个软阶层社会的到来。
中国的广博,也许就体现在一方面能容得下月均收入也就1000元的6亿人,另一方面也能容纳下香港的二元性。对外开放对内改革,将是中国对抗逆全球化的终极道路。中国之大,体现在能容纳香港,而世界之大,也希望能够容纳中美。
更多文章